越是能够折射人性的电影,往往更能够在时光的剪影之中,历久弥新。树上春树说过:“真正的艺术,是禁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且任何年龄段都能从中获得共鸣。”《肖申克的救赎》在上映之初,就在全球获得了空前的反响。尽管它获得了奥斯卡奖的多项提名,最终却仍与奥斯卡奖项失之交臂。然而影片所展现出来的人性魅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倒让它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底蕴得到了完全的展露与升华。使其成了影史上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影片讲述了一位银行家安迪,被冤枉杀了他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而锒铛入狱。在狱中,他结识了一批狱友。贪婪的监狱长诺顿,和他成为挚友且心地善良的黑人瑞德等等。安迪从进入监狱就在瑞德的帮助下谋划越狱。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安迪借着雷声的掩护,成功逃出了监狱,安迪出狱后举报了诺顿等人的犯罪行为,使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安迪已经带着巨款在墨西哥海滨小镇泽华塔尼欧等着好友瑞德的到来。    

影片的镜头语言极其巧妙,深刻,耐人寻味, 比如色彩的运用。监狱里面的色彩都是偏暗的,而监狱外面则是明亮的,这一反差的形成,其表达的意义不言而喻。安迪进入监狱的第一天,警笛哀鸣,监狱长从黑暗中走出对他们说的话,在狱中一个胖子被狱警活活打死,安迪被同性恋者盯上遭其施暴,无一不在展现监狱的黑暗。然而影片中的一个情节则是明亮无比的,那就是安迪为狱友赢得了几瓶冰凉的啤酒,那时的电影画面布满了金色的光,那是人性的光辉,让不见天日的犯人们有了片刻做人的尊严。还有瑞德的友情让安迪看到了阳光,在他的帮助下安迪越狱成功,来到墨西哥海滨小镇泽华塔尼欧,在那里,太平洋的海风吹拂着湖蓝色的海面,安迪在一艘小船上躺着享受奢侈的阳光,满怀憧憬的等着好友瑞德的到来。那个画面,真是美的心旷神怡。 

如何评价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电影 人生 第1张

从镜头语言上来说,在安迪初入肖申克监狱时,他进入大门后的一个仰拍镜头,给人以一种压抑的视觉效果,让观众感受到了肖申克监狱的恐怖,和强烈的压迫感。肖申克监狱因为空间狭小,所以多用近景、中景镜头,配合灰色的墙壁,加倍了这种压抑、失去希望,无助的效果。但是安迪在办公室放音乐给狱友听,让他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在天台给伙伴争取啤酒让狱友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是由近景镜头切换到远景镜头,再切换到近景镜头,而且有每个人表情的特写镜头,这会让观众感受到“哦!这就是希望的力量”,似乎活着变得有奔头了、有希望了。在影片结尾处的镜头,安迪和瑞德在海边相逢,小全景切到俯拍镜头,并且搭配着美丽景色,一瞬间让人感觉到“生活的希望”充斥心间,也说明了“希望”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及向往。  

在这部影片中,自由,希望和友谊是永恒的主题。“要么忙着生存,要么忙着死去”安迪的一句话道明了他对生存和自由的渴望。瑞德认为要用600年才能挖通的希望之道,安迪仅用了20年,让我们看到了他从不曾熄灭过的强烈渴望。而且安迪一直在向狱友传达一种信号,就是我们有权力享受自由,比如广场上响起的莫扎特,屋顶上冰凉的啤酒,这无一不让狱友们感受到了自由和希望,因为自由和希望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信仰。瑞德在牢中度过了40年,使他逐渐的习惯了体制化,就像他说的:“开始,你痛恨这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时间久了你不得不依靠他而生存,这就是被体制化了。”直到遇见了安迪,是安迪给了他友谊,是安迪带给了瑞德埋在橡胶树下的希望。瑞德也理解了安迪说的:“要么忙着生存,要么忙着死去”这句话的含义。瑞德出狱后,在生死徘徊之间,选择了前者,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因为自由,希望和友谊是人类普遍的信仰和追求。    

真正优秀的电影它能反映人性的本真,人生的价值和社会的现实,能够打动人们的内心,触动人们的灵魂,引发人们无限的思考和回忆。《肖申克的救赎》无疑就是这么一部影片,因为它深远的主题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他让我们明白,人的一生中所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人生无论何时都应该充满着希望,只要我们心存坚定信念,并且沿着信念顽强走下去,就一定会有一片蔚蓝的大海和天空等候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