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爱国将军冯玉祥在陕西省当十六混成旅旅长,全旅3000多人,以后逐步扩编到5000人。1918年至1919年,冯玉祥驻军湖南常德时,已经扩编到7000人。军中的武器是些老套筒子,汉阳造,武器虽然老旧,但队伍整齐,威武雄壮。
1920年,冯玉祥率部驻防湖北碪家矶,北京政府不发粮饷,湖北督军王占元一点帮助也不给,还一再下逐客令。无奈冯玉祥部移师河南信阳。河南省督军兼省长赵倜,对于冯部也不接济一点粮饷。当时的北京政府,已经拖欠冯部军饷达半年之久,部队困顿至极难以为继。官兵六月天,还穿着棉衣连单衣都换不了季。原来的一天两顿饭都保证不了,天天以盐水下饭,有时甚至断饮,连一顿稀饭也喝不上,冯玉祥的部队在信阳遇到了困难季。
尽管遇到种种困难,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始终人心不乱,队伍不散,团结一心,坚守阵地。是什么力量让他们临危不乱,从容面对呢?当然,除了严格纪律,加强管理外,该打军棍就打军棍,该枪毙就枪毙,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加强部队的思想政府工作,不断地给广大官员灌输心灵鸡汤。
冯玉祥为什么要给官兵们喂一碗心灵鸡汤呢?因为这些励志格言和小故事,对于鼓舞士气、稳定人心很有帮助。而且,冯玉祥的心灵鸡汤,很接地气,没有假大空,都是从广大官员最为关注,最根本的利益说起。因而能够引起共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冯玉祥经常集合官兵讲话,他向全体官兵问道,你们说,我们在这里辛辛苦苦干什么?大家齐声说,练兵。冯玉祥笑着说,不对,我们在这里不是练兵,而是练官的,队伍里一下响起了阵阵掌声。几年以后部队的大发展,证明了冯玉祥的心灵鸡汤是真实的,后来西北军扩编到几十万人马,当年十六混成旅的士兵,差不多全都成了军官,成为称雄一时的西北军的中坚力量。
冯玉祥后来常对手下的官宾训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从前我当旅长时,去见河南督军赵倜,我向他行三个鞠躬礼,他连看都不看我一眼。后来,我当了陆军检阅使,去见大总统黎元洪,也要行三个鞠躬礼,可是,一鞠躬还没完,黎元洪就拉住让我坐下来。冯玉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阐释了男儿当自强,将相本无种的深刻道理。为大家送上碗美味可口的心灵鸡汤。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而精神的养成,离不开心灵鸡汤的喂养,有谁没有喝过几口心灵鸡汤呢?
记得小时候,母亲就常在耳边对我灌输心灵鸡汤。母亲不识字,不会写杂文,讲不出高深的大道量,也编不出感人的小故事。总是平铺直叙的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有出息,长大了当干部,坐办公室,挣大钱,娘也跟着你享几天福。
母亲的这番话,听起来思想觉悟不太高,没有一点儿高大上,可惜的是自己赶上了动乱年代,好好读书变成了上山下乡,当干部的梦想破灭了,在广阔天地滚一身泥巴,后来进工厂进当了工人,过上了最底层的苦难日子,母亲想跟着我享几天福的愿望也落了空。
但我还是感谢母亲的心灵鸡汤,让我知道了亲人们对自己的期望,让我抬脚知道往哪个方向走,虽然只是一个未能实现的梦想,但还是暖洋洋的在心头。
造化弄人,如今我也干起了码学的勾当,偶尔也会写一点,无骨无刺的美文往报刑上投一投,换几个零花钱。这让我感到很可笑。我有什么资格写这种灵鸡汤的励志文章呢,我又有什么能耐,对着别人大着面孔说三道四呢。
前几天,听到了一则消息,上海市小学生举办作文大赛,题目是《我们家的传家宝》,结果让阅卷老师大吃一惊,竟然有一千多个小学生的作文内容雷同,家中的传家宝都是外婆那一件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年头久远,补钉摞补钉的破棉袄。
通过作文的形式,对小学生进行正能量教育,不失为一种常见的好方法。但是正能量的传递不能靠撒谎,不能一写作文就撒谎,把谎撒得没有边,心灵鸡汤很好喝,但不能放进假大空的佐料。
人们需要励志格言,也需要心灵鸡汤,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真善美的基础上。
如何烹制一碗鲜美可口的心灵鸡汤,不妨向冯玉祥将军学习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