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说到《西游记》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西游记》翻拍了无数版,但是最经典的还是六小龄童那一版。都说“初听不识曲中意,回首已是曲中人。”对于《西游记》也是长大后才有一些不同的见解。

唐僧师徒四人,孙悟空代表了因本领高强有些傲气甚至自负的人,八戒代表了好吃懒做有些胆小却善良的人,沙僧代表了默默奉献静静跟随的人,至于唐僧我始终不知道他代表了什么样的人,他只相信眼睛看到的,却忽略了心的声音,我甚至分不清他是善良还是软弱,毕竟那只在一念之间。

儿时,最喜欢孙悟空,也是,谁不喜欢能力强的人呢?尽管有些自负,但还是要承认,他有那个资本,剧里六小龄童把一直自负,嚣张,贪玩的石猴演活了,只是有谁发现那个泼皮的石猴,从眼角都带有一丝张扬到最后慢慢被沉稳取代的悲哀。猴,嚣张,捣蛋是天性,只不过,在一系列的磨难后,天性也被他有意无意的压制。我们都学会了波澜不惊,却没有人的青春走得风平浪静。最后的最后,悟空也成了佛,在之前所受的所有委屈,也可以因此得到点安慰。不是不好,只是,他的人生,似乎可以更好。我总觉得他更适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如果没有那么多的阴差阳错,也许他也不可能安逸的呆在花果山,他的存在,能力早就注定了一切。只是我常常在想,他带着猴子猴孙在花果山,那里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温暖,和谐。只是他若真的一辈子守着花果山,也会疯掉吧。就像曾经有人跟我这样说过:“你看你小时候,上学时一直在学校,长大了,当老师,后半辈子也在学校,这一辈子都在学校,你不觉得无趣吗?”是啊,花果山是悟空的家,在外面累了,倦了,委屈了,可以回家歇一歇,一直停留,就注定这辈子你只能当温室里的花朵,敏感而娇弱。所以那个一生守着花果山,嘻嘻哈哈的悟空或许只能在想象中成全了。

陆若影:曲中人  第1张

长大后的我,对悟空的好感并没有慢慢消弭,只是突然,注意到了沙僧这个渺小的存在,整个《西游记》里他是一个极容易被忽略的人,或许妖怪都比他有存在感。整部剧里他的台词最少,前几年他的经典台词,还被拿出来调侃。儿时的我并没有注意到他,几年前听到他的经典台词,我在电视前不禁笑出了声,只是如今回首那几句话,我的心里五味杂陈。在每一次的危险境地中他永远相信他的师兄,会来救他,坚定不移的相信。在你最危难的时候,你相信谁会来救你?现在有多少人会坚定不移的把命交给兄弟?沙僧从来不说,把一切放在心底,有时候真正感动人的并不是什么甜言蜜语,只是一句坚定的,我信你,不为任何,只是单纯的去相信他这个人。可能是自己的成长经历慢慢懂了沙僧这个人物的设定,当然,自己的见解只适用于自己。

八戒应该是承包了所有笑点吧!看着憨憨傻傻,其实他也会为师兄弟和师傅担心,着急。他啊!只是多了些孩子心性罢了。

2017年六小龄童自己写了一本书——《行者》,看到书名的那一刻,我脑海里闪过的是悟空的张扬,悟能的傲娇,悟净的无闻,三藏的固执。他们的故事够几代人咀嚼,却总有不同见解。六小龄童在介绍这本书时的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苦练七十二变,才能笑对八十一难。”

这句话在说孙悟空,在说他自己,也在说所有人。童年里的他们都在各自的未来里熠熠生辉,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终于能听曲识意,笑而不语,痛而不言。而我却愿故事里的他们,故事外的我们初听不识曲中意,回首不是曲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