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里有个桃花社,桃花社创办了个文学杂志叫《桃花》,近日被评为应天府地区优秀期刊和深受读者欢迎的文学杂志。
《桃花》杂志是荣国府唯一的文学刊物,它是在黛玉的倡议下,把海棠社改名为桃花社后创办的。黛玉说,桃花社里有一群成熟的诗人,有大量的优秀作品出现,没有一个展示平台怎幺行。所以,《桃花》诗刊就应运而生了。它暂定为双月刊,现已编发三十一期,刊发了上万件诗作和评论,在园子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老祖宗的英明领导下,在王夫人、凤姐的亲切关怀下,《桃花》紧扣时代主旋律,全力扶持文学新人,推出精品力作,为繁荣大观园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桃花社的前身叫海棠社,好好的为啥就改名桃花社呢?按照史湘云的说法,海棠社起社时是秋天,就不应发达。结果散了一年,也没有人作兴。后来多亏有了黛玉,这样的文学热心人,振臂一呼,重新起社。也多亏黛玉写了一首桃花诗,在园子里影响很大,宝玉读后,连声叫好,说比网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清闲多了。于是大家都说,以诗为名,就叫个桃花社吧,听上去就有文学气息。
宝玉请了著名作家柳湘莲,为桃花社谱写了社歌,歌名叫桃花,就是黛玉写的诗。大观园著名歌唱家文官在迎春歌会上高歌一曲,引起很大哄动,结果大观园里人人都哼起了桃花,比小苹果还火。如今桃花歌词满天飞,连小厮、丫环都会来几句。有一回,贾政老爷偶然听到了赖大哼哼,桃花帘内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贾政听后,竟被深深吸引,随即击节赞叹,好诗,好诗。他忙问,这是谁的歌,作者是谁。当赖大告诉他,这是黛玉所作时,他就连声夸赞,好一朵桃花。
贾政击节赞叹桃花的消息让桃花社广大诗人欢欣鼓舞。他们一致推举黛玉为桃花社长。探春说,如今万物逢春,赶上了盛世,真是天地同庆,我们只有用手中的的笔,讴歌这个伟大的时代,才是诗人最好的担当。
黛玉当上桃花社长后,一心扑在工作上,不顾长年咳嗽、体弱多病,经常扶案写作到天亮,为办好桃花社呕心沥血。黛玉成了大观园文学创作的领头雁,为大观园文学队伍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
《桃花》这株幼苗,历经风雨,茁壮成长。这其中少不了老祖宗浇水,王夫人施肥,凤姐剪枝。老祖宗在百忙中为桃花题写的刊名,并多次召开座谈会,为桃花社指明方向。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赵姨娘就到处说,什么桃花,不敢为老百姓发一声,就会跟在老爷身后拍马屁,为什么不为弱势群体鼓与呼呢?周姨娘也说,应该把《桃花》推向市场,自负盈亏,接受读者检验,不能总让纳税人养着,诗人、作家靠老爷、太太养着,就不算啥诗人。
凤姐对这种意见进行了严厉批评。她明确指出,《桃花》就是老爷、太太的喉舌和传声筒,就要立足荣国府,放声歌唱老爷、太太的正确领导,为大观园的繁荣稳定搭台唱戏,纳税人应该养着这些人。
正是有了凤姐的全力支持,桃花社高举旗帜不动摇,脚踏实地向前走,开拓进取,努力创新,创作出了一大批鼓舞人心的好诗歌。《桃花》品牌尽皆知,桃花社影响越来越大,一大批著名诗人,享誉海内,其中国家一级作家六人,宝玉、黛玉、宝钗、迎春、探春、惜春。国家二级作家三人,李纨、凤姐、湘云。国家三级作家五人,平儿、袭人、晴雯、紫鹃、鸳鸯。另外还涌现了一大批文学新人,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香菱。她的一首处女作《咏月》,在《桃花》上发表后,不胫而走,好评如潮,香菱因此荣获了最具潜力的文学新人称号。在应天府举办的文学期刊评比中,《桃花》杂志脱颖而出,荣获十佳期刊称号。
面对荣誉,黛玉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她说,我们要不骄不燥,坚持政治家办刊的方针不动摇。坚决不发批评老爷、太太的作品,也不允许有政治性词语出现,坚决杜绝嬉笑怒骂的杂文。大声歌唱,莺歌燕舞,欣欣向荣,怎能容许不同声音存在呢?黛玉的鲜明态度,博得了贵妃娘娘元春的肯定和赞誉。说林妹妹是个懂政治的文学家。
近日,黛玉代表桃花社前往应天府领回了红彤彤的奖状,还有五万元资金。老祖宗亲自为桃花社举办了庆功宴会。黛玉喝醉了,她说,还会沿着这条路走下来,桃花还有十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