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头,国土沦丧,日寇入侵,内乱不已,民不聊生。身为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一方面命东北军退守关内,一方面又命令张学良和杨虎城组成剿共大军,前往陕北剿灭刚刚结束两万五千里长征,还来不及休整的工农红军。强敌已破门而入,而中华民族兄弟之间的大厮杀,却无休无止,没有尽头。
在内忧外患之际,政治人物可以玩弄权术,但怎么玩,挥洒之间又是一方天地。上海滩出身的蒋介石,对青洪帮那一套得心应手,拿来用在这里,就是太不厚道。悲痛欲绝的东北军,被迫离开家乡,心里一定在滴血。此时此刻,蒋介石却又驱使他们与红军厮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让非嫡系部队和共产党拼命,自己在一旁坐收渔利,这虽然是个好计谋,但组织者是一厢情愿,张学良和杨虎城又不是傻子,能会看不出蒋介石的小用心吗?所以,蒋介石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惊天动地的西安事变爆发了,挽救了中国革命和共产党。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发生了改变。张学良因此被周恩来誉为千古功臣。假如没有西安事变,中国工农红军的命运如何,谁也说不准。
说了蒋介石玩弄权术的格局,再说说他的对手毛泽东。1949年,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城和平解放。这时候,毛主席展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他说,北平和平解放后,我们手软了,对绥远不好用兵再打了。所以毛主席提出了和平解放绥远的新方式。国民党绥远省主席董其武率部七万多人,宣布起义,被和平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绥远方式的重点和关键,是起义部分的解放军化。但这绝不是简单易旗换帜。而是按照解放军的性质、宗旨、任务及其系统的条令条例和制度进行,彻头彻尾,脱胎换骨的改造。
毛主席对绥远方式的全过程,给予了高度关注,亲切关怀,并作出了重要指示。毛明确指示,就绥远部队来说,和平起义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按照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使部分尽快地纳入人民解放军的序列,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成为在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一支人民的军队。在政治、经济以及生活保障上,与解放军其他部分一视同仁,一律平等。毛还多次指出,对绥远部队的团结改造,要尊重傅作义的意见,与傅宜生多商酌。大事须有傅宜生亲自领导方能行得通,否则难免出乱子。这足以说明,在绥远起义部队改造为解放军的问题上,毛泽东非常重视运用统一战线的政策原则,诚心诚意地尊重傅作义的领导作用。充分展示了毛泽东作为领袖人物的宽大胸怀,和对绥远起义官兵的亲切关怀以及对起义部分高级将领,董其武等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
董其武率领的绥远起义官兵,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兵团,董其武任兵团司令员(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命令第23兵团移往河北沧州地区,整训补充,作为抗美援朝的二线兵团,准备赴朝参战。
这时,国民党特务四处造谣说这次队伍开出绥远就会跑光。还说,这是共产党的借刀杀人计,让起义部队去和美国鬼子拼杀,他们在一旁坐收渔利。但是这些预言都落空了。
第23兵团于1951年9月开赴朝鲜志愿军总部交给他们的光荣任务是两个月内,完成修建三个飞机场。空军代表介绍了三个飞机场的具体地点、机场规格标准。23兵团虽然上了战场,干的却是后方支援保障工作。
经过23兵团全体官兵的艰苦奋斗,共同努力,在三个月内,圆满完成任务,修建了三个飞机场,中央军委发电祝贺。
1951年11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电令,第23兵团归国整训,1951年11月25日中央军委电令,23兵团回河北原驻地整训,1951年12月11日,23兵团离开朝鲜,回到河北定县。
不同的政治人物,对待类似的事情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但这选择的背后,都能透露出不同的讯息。战争的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但一个看似随意的细节,有时也会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
细节不很重要,成败也许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