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高峰,在浩如繁星的唐代诗人群体中,元结也许并不耀眼,知道的人不多,但他却是唐代诗人中,做官政绩斐然、出类拔萃的一个。

元结,字次山,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生于河南鲁山县商余山下,今马楼乡。他从小志向不凡,饱读诗书,但却屡次不中。

天宝六年,唐玄宗下诏,举办了一场唐朝历史上规模宏大的公务员考试。报考条件很宽松,凡是没有考中进士,且有一定学历,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到长安来参加考试。

消息传开,举国欢腾。天下读书人奔走相告,喜不自禁,踊跃报考。连大诗人杜甫都来了,元结也是闻风而动,乐在其中。

考试的结果却令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镜。因为这次的主考官是忌贤妒能、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他害怕从民间选拔上的人士会在皇上面前说三道四,对他有所不利,就指使组织人事部门,下了个红头文件,一个也不叫过关,全部淘汰,还美其名曰,这是野无遗贤。

一次激动人心的考试,就这样被践踏了,二十八岁的元结,心情沮丧地回到了鲁山老家的商余山下,过起了灌园掇薪的田园生活。

在那个年代,读书人要出人头地,必须走科举之路。天宝十二年,元结又进京考试,得偿所愿中了进士。礼部侍郎阳浚看了他的考卷后说,判为一等,还嫌玷污了它,读这样的文章是考官的荣幸。

元结的官运不知是好还是不好,刚头戴乌纱,安史之乱就来了。局势动乱,元结心忧天下,呈上了时议三篇,纵论天下大势。唐肃宗看后高兴的说,卿能除我的忧虑。并任命他为金吾兵曹参军,兼任监察御史,也算位重权高了。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百废待兴。元结临危受命,出任道州刺史。道州是战乱区,社会经济受到很大破坏,从前的人口四万户,锐减到千户。元结上任后全心安抚百姓,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元结的一枝一叶  第1张

然而,令元结左右为难的是,他上任不到五十天,就收到了朝廷催交赋税的公文二百多件,而且件件都标明十万火急,失其限者,罪至贬削。元结愁得寝食难安。一方面道州市面萧条,经济萎缩,百姓们无衣无食,在死亡线上挣扎。而另一方面,经过安史之乱,国家和军队又急需金钱和粮食,这关系到政权巩固和安定,是头等大事。而且朝廷下达的征粮纳税的命令都是不会讨价还价的,作为地方官是必须执行完成的。失其限者,罪至贬削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可关乎着自己的官帽子。

怎么办?是实事求是,为民鼓与呼呢,还是强行搜刮,横征暴敛呢?元结冒着抗旨获罪的风险,先后两次上书皇帝。请求为道州百姓减免赋税。朝廷还真给元结面子,不仅没有治他的罪,还减免了道州的曹税三十多万缗。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并不是所有官员都会这么做的,元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道州的一枝一叶都在他心里。

大历三年,元结调任容州经略使,容州是瑶族聚集地,地方治安不容乐观。元结之前的四任经略使,都未能进入容州办公,而是在梧州或藤州流动理政。元结参加过平叛,对于治乱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改变了单纯靠镇压的策略,而是只身来到瑶区,深入百姓中间,对瑶胞进行抚慰劝勉,晓以大义,取得了瑶胞的理解和信任。仅仅用了六十天,就使八个州恢复了安定团结,容州经略使也首次进入瑶区开展公务活动。大诗人杜甫听说此事后大加赞叹,如果有十个元结这样的人才,何愁天下不安定,百姓不太平呢?

诗写的好,官也当的好,这样的两好人才,在唐代诗人群体中寥寥无几,元结应该是其中的佼佼者。

安史之乱让一度热闹的诗坛沉寂了。王维在忙着礼佛,李白在庐山隐居。关注国家命运和民间疾苦的现实主义诗歌舞台上,只有杜甫在吟唱,他的身边还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元结。

元结最有名的两首诗,就是《春陵行》和《贼退示官吏》了,诗中表现出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关注,以及对统治者不恤民情的愤慨,让人动容。杜甫读后大加赞赏,认为这两首诗可以与日月齐辉。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宗偕华星。杜甫的评价可谓掷地有声了。

元结于大历七年病逝,时年53岁。大书法家颜真卿为元结撰书碑铭,对其盖棺定论,赞赏有加。

诗名与官声齐好,元结可算是一代豪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