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刺杀董卓未遂,仓惶逃出长安,一路向东逃到了中牟县,被守关将士擒拿。中牟县令叫陈宫,升官发财的机会来了。抓住曹操可以赏千金,封万户侯,这比这县令的岗位上,混上几年,挣得多多啦。但陈宫是个有正义感的人,并不在思想上和董卓保持一致,也不贪恋这飞来之财,他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到了夜晚,陈宫暗地提出曹操,直到后院中审究。问曰,我闻到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曹操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陈宫屏退左右,诉衷肠。操曰,汝休小觑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操曰,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在封建社会的正统观念里,忠于君王和报效国家就是一回事,孔老二这家伙也把这混为一谈,用来教育百姓。连曹操这个热血青年也认同这是一码事,但他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就不怎么信这一套了。
陈宫问曹操今后有什么打算。曹操说吾将归故里,发矫诏,召集诸侯兴兵共谋董卓。曹操此时身无分文,又是个逃犯,能有如此志向,立刻把陈宫感动得一踏糊涂。陈宫马上为曹操松了绑,扶之上座一拜再拜说,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当既表态说,今感公忠义,愿弃官从公而逃。一个体制内的七品县令,仅凭一个逃犯的几句话,便认定曹操是个英雄,并愿意跟随曹操一起闹革命,连体制内的优厚待遇也不要了,这是多少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东西呀。为了自己的梦想,把眼前的既得利益,说抛弃就抛弃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所以,陈宫也是个英雄。
陈宫跟着曹操闹革命的时间并不长,路也走的很短。俩人来到成皋县界,吕伯奢庄上时,这段共同闹革命的经历就走到了尽头。
原因很简单,因为疑心太重,曹操错杀了吕伯奢一家大小八口人。这已经是犯下了大错了,当曹操在路上遇到买酒菜归来的吕伯奢时,那不知底细的吕伯奢还在热情挽留。吕伯奢说吾已分咐家人宰一猪相待,贤侄,使君何惜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说,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之。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尔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陈宫听了,大吃一惊。
曹操的这句人生格言,说来了什么意思呢?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杀。所谓的英雄,本质是滥杀无辜的凶手。陈宫后悔不迭,埋怨自己太冲动。仅凭几句话,就弃官跟人跑了几百地。看来,不能再闹下去了。他想动手杀掉曹操,但又转念想,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不若弃而他往。人与人的差距就是这么大,一个是什么人都敢杀,一个是既然朋友一场,总要留条性命。陈宫随拢剑上马,不等天明,自投东郡去了。
陈宫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跟着曹操走了几百里地,就分手了。走出中牟,他再也回不去了。他认定曹操是个英雄,但这个英雄的道德品质却是他无法认同的。所以,他放了曹操,各走各的路了。
陈宫后来投了吕布,这就让人不可思议,吕布也是一个道德品质有瑕疵的人,与曹操比起来,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这只能说明,东汉末期的社会大环境就这样了,天下乌鸦一般黑,挑来挑去,只能在瘸子里边挑将军了。当官的全是一个货色。
下邳一战,吕布被曹操打败,陈宫也被活捉了。他宁死不屈,一点软话也不说,曹操竟然下令把陈宫杀了。这就叫人愤愤不平了,这不是以怨报德吗?曹操的人格又一次被抹黑了。陈宫在中牟县,放着万户侯不当,把你放了。当你错杀吕伯奢一家九口人时,陈宫本想把你杀了,但又饶了你一命。如今陈宫站错了队,你竟然把救命恩人也杀了。都是一样的选择,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呢?
曹操刺杀董卓是英雄,杀害吕伯奢就不是英雄了,杀害陈宫就更令人不齿了。能对恩人举起暑刀的,唯有曹操,但他还是被人们认为是个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