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曹操手下当一名智库成员,蒋干应该是个颜值不错的人,也许就是个美男子。因为曹操用人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颜值不太好,一般不录用,不管你本事有多大。庞统是个超级人才,院士级的知识分子,因为相貌不太好,曹操就不愿意聘用,连个临时工也不叫干。所以蒋干在曹操那里如鱼得水,插上一言半语,应该是个相貌堂堂,能言善辩的人,估计也应有个教授级职称。

建安十三年大战在即。为了想立一功,蒋干向曹操进言,他愿意只身前往东吴劝周瑜投降曹营。曹操问他,何出此言。蒋干说,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曹操又问,子翼与周公瑾相厚乎?蒋干说,丞相放心,干到江东,必要成功。操问,将要何物去。干曰,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操甚喜,置酒与蒋干送行。

从曹操对蒋干的信任程度和蒋干仅乘一小舟,带一小童前往东吴的举止来看,蒋干还是颇有几分英雄气概的。这一点,也可以从周瑜招待蒋干的热闹场面中略知一二。

干葛巾布袍,驾一只小舟,径到周瑜寨中。瑜整衣冠,引从者数百,皆锦衣花帽,前后簇拥而出,干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瑜拜迎之,一面是场面宏大,激情热烈,一面是轻舟简从,不卑不亢,两相对照,倒显得蒋干是个见过大场面的人。

周瑜是深知蒋干口才的人,他知道自己说不过他,若让蒋干说起曹吴对峙的情势来,一定是对东吴不利的。怎么办呢?周瑜大张筵席,奏军中得胜之乐。遂解佩剑付军中大将太史慈曰,公可佩我剑做监酒,今日宴饮,但叙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太史慈应诺,按剑坐于席上。手抢青铜宝剑,不让讲话,这让蒋干吃将不小,但也无可奈何,不敢多言。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说罢,大笑畅饮,席上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蒋干一肚子的话不敢讲,大好机会,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纵然有苏秦、张仪之口才,口若悬河,舌似利剑也无处施展。蒋干急得就象热锅上的蚂蚁。心想在酒席上不让说话,酒席散后,再和周瑜好好谈一谈。

谁知周瑜佯作大醉之状,携干入帐共寝,瑜和衣卧倒,呕吐狼藉。蒋干如何睡的着。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起视残灯尚明,看周瑜时,鼻息如雷。干见帐内桌上,堆着一卷文书,乃起床偷视之,即都是往来书信。内有一封,上写蔡瑁、张允谨封,干大惊,暗读之,书略曰: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幸勿见疑,是此敬复。

这么重要的机密文件,一般都会锁进保险柜里,不会随意丢在桌子上。既使周瑜疏忽了,秘书也不会这么马虎。蒋干看后,信以为真,心想,原来蔡瑁、张允连结东吴,遂将书信暗藏于衣内,急忙乘船返回了曹营,奇怪的是东吴岗哨一路绿灯。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蒋干盗书成了一件滑稽的事情,蒋干也成了一个是非不分,头脑简单,受人利用,蠢蠢而又自以为是的小丑。以蒋干的天资聪慧,难道真的以为自己打入了敌人内容盗走了核心机密,立下了一件大功吗?这恐怕是值得商榷的。

而对曹操来说,他对荆州降将蔡瑁、张允用尔又疑,始终是心中一患。正好借用蒋干盗来的书信,不分青红皂白,又不容蔡、张二人分辨,立马斩首,委派手下老人马接掌了荆州水军。再说蒋干,千里迢迢往返东吴,无功而返,又想在曹操面前立上一功,所以就假做真时真亦假,拿上书信就邀功,反正掉人头的不是他自己,也不是亲朋好友,怕它什么,自己能立下功劳最重要。

人做一件事不成功,并不重要,要紧的是不要拿着失败当成功。象蒋干那样,耍点小聪明,最终贻笑大方。

美男子蒋干做了一件不太美的事,所以舞台上就成了丑角。有点才能,又想表现自己,所以就拿起鸡毛当令箭,当了一回戏中人。

人有点建功立业的梦想很正常,但要脚踏实地,不做天上掉馅饼的好梦,不然一不小心就成了蒋干,干了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