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在诗词文坛上的造诣者比比皆是,他们创作的名篇名作让人赞不绝口、流连忘返,也让他们的生命中立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我个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诗词爱好者,闲暇时候总是喜欢情结于纸笔之中,或赋诗题词,或作古文文章,古风文化总是让我不能自己。一次偶然让我品读到一首《武陵春》,读后不禁让我大叹一句“好一个‘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能把无形之愁写的如此生动具体,着实令我敬服,由此之后我便开始默默的关注婉约词和她......

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从“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到“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从“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既幸运又不幸,她便是那集千百般婉约才情笔墨的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她青年之时确实安宁得容易,自幼出身书香世家的大家闺秀并嫁给了与其志趣相投的太学生赵明诚,可后来这安宁更易得也快,伴随着国破、家亡、夫死、无子等重重苦难的到来,她一人缺衣少食、孤苦无依,最终郁郁而终……

在古代封建制度的影响下,人们总是怀着“重男轻女”的心思,能够在当时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情形下在诗词文坛上具有一席之地,也反映出李清照着实是一位具有真才实学且不简单的一位女性。她生在两宋之交,那断绝北宋、开启南宋的“靖康之难”也是她人生的转折点。最值得一提的是,在金兵南下,掳走钦宗和徽宗之时,国家破败不堪,百姓流离失所,不得不逃去南边,而在逃离的人群中也包括李清照,但她与丈夫曾收藏的百车文物不可落入金兵之手,无奈下她舍弃了一些,与几车文物共同撤离,可一路上并不安生,她的财产一点点流失,她想要留住却又无能为力。在这般凄惨的情况之下,她没有选择死亡,而是选择与命运赌注,一个人努力坚强的活下去。试想一下,国破家亡、夫死无子、身无分文、孤身漂泊,仅仅是一位无辜的女性,她何以用她瘦弱的肩去承担这么多,也无疑她的词中总是萦绕着几缕愁绪,纵然如此,她后生词作之中依然不乏爱国之作,她倾尽半生笔墨与心血,只为唤醒那些残存一丝爱国情的百姓人民、达官显贵。她正如她所钟爱的花儿一般坚韧,“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梅花不与百花争艳,只开在冬雪寒风之中,如此具有气节的花儿,当能与她媲美。纵使李清照早已香消玉殒,但她在我心中、在人们心中依然如傲骨寒梅一般高洁。诚如王安石所言“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李清照所留下的,不只是她的诗词才学和人生历程,更是开创了一种精神理念,为女性在文坛上争得一定地位,其贡献不容小觑……

当我再次打开《金石录后序》读阅,我知道这不只是李清照波折一生的经历写照,也是我洗涤灵魂、感悟心灵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