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六月,河南省杂文学会换届,教授作家、军中大校,陈鲁民先生当选新会长。他端坐大位后,放的第一把火就是在淮滨县举办一次河南杂文名家看淮滨的采风活动。消息传来,掩面而喜。多年来就有一个愿望,到淮滨看看,但总是不凑巧,一直未能成行。这几乎成了一个遗憾。谁知机缘在此,怦然心动,无论酷暑炎热,也要走此一遭。

梦里总想到淮滨看看,是因为那里有曾经一起工作学习过的朋友。1970年,三线建设大招工。来自省内淮滨、正阳等七个县的700名青壮男女,来到了平顶山轨枕厂,开始了新的生活。那时,青春年少,不知疲倦,上班就是玩命的推拉扛抬,下班就是四处游走,看露天电影,到田野踏青。因为喜欢阅读和业余创作还和兴趣相投的同事,在一起聊读书,谈创作。其中就有淮滨的李德胜先生。他是老三届读了不少书,性格沉稳不张扬,话语中有内涵。他创作的短篇小说《车间主任》在二七铁道报副刊发表后,在厂里引起轰动,被誉为文学才子,厂里五一、十一办庆祝墙报,都有他写的文章。那时,我们经常在一起谈论创作,有时读到深夜仍不知疲倦。为了投寄作品,我们一起前往郑州,当面拜见编辑部的老师,我们还一起创作了一篇小说,为了一字一句的斟酌,有时讨论到深夜,仍乐此不疲。

后来,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李德胜先生调回了淮滨工作。从此音讯渐少,因为通讯条件限制,电话联系也不多。知道他调回淮滨后,在县地方志办做编修工作。后来,他出差到平顶山参加地方志会议,曾见了一面,匆匆一晤,从此二十年间,再也没有见过面。

当我要把去淮滨采风的消息告知德胜先生后,他在电话那头兴奋地说,好哇,我在淮河饭店等你。当我们乘坐的大巴车驶进淮滨县境时,我的心就激动起来。当车在下榻的淮河饭店停稳后,我便第一个冲下了车,快步奔向了饭店大厅的会议报到处,一眼便认出了站在旁边的德胜先生。二十余年未见,旧时模样依稀还在。一米八的大个子,还是笔挺如干,未见龙钟老态,面庞还是慈祥安宁,头发满头堆雪银光闪闪。不由得发出感叹,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岁月真的不饶人哟。

当晚,我们在下榻的淮河饭店促膝谈心,谈起这些年的生活的状况,得知德胜先生一直工作在县地方志办公室,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用手中的笔为行走中的淮滨做记录。谈起这一方好土好水好儿女,德胜先生满脸得意,无比自豪。谈起淮滨的风土人情、市井文化、城市变迁、官场动态、百姓苦乐,德胜先生如数家珍,了如指掌。足见他深爱着这方土地,深爱着这里的人民。用他的话说,淮滨是个鱼米之乡,天蓝水清,是个宜居的闹中取静的好地方。

淮滨这个千年水乡,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大发展,旧貌换了新颜。这里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全中国商品粮、油基地。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工业生产突飞猛进,浙商纺织工业园苏商纺织科技园建成投产,吸纳当地农民不出家门就地上班。2017年,淮滨实现年产总值168.3亿元,增速稳居信阳市第一。谈到兴奋处,德胜先生情不自禁地说,你别看淮滨的乡下人,那是真有钱,腰里的票子一掏一大把,比咱们强多了。

 淮滨采风遇故人  第1张

德胜先生几十年伏案著述,淮滨党史、工业志、地方志,书出了一本又一本,垒起来就有两米多高,可谓著作等身、阅文如海。他是淮滨县的活字典、文史专家、淮滨智库。虽已退休,但仍随时召用,至今仍活跃在文史战线上。他的一双儿女均在外地工作,且事业有成,懂事孝顺。一个劲儿劝他们到外地生活。但德胜先生却放不下脚下的这方热土。他满怀深情地说,住习惯了,舍不得这地方。

在淮滨的这几天时间里,我和德胜先生,谈兴颇浓,久久不肯散去。德胜先生说,苏轼有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人说是写爱情的,但其实是写给他兄弟的,应该是写亲情的。意思是说亲人们都好好活着,长久一些,能多见上几面。我亦赞同德胜先生的解释。在握手告别的时候,德胜先生轻声吟出了这两句,在细雨霏霏的泉乐路上,德胜先生走几步,回头朝我挥挥手,往复多次,直到背影消失在金谷春大道上。

人是旧时好,月是故乡明,友人在人生的历程中是占有相当重要位置的。在离开淮滨的这些日子里,心里仍不时想起那座美丽的小城,每当喝着信阳红茶,慢饮乌龙特曲时(这是德胜先生送的特产),心里就暖流阵阵。茶香酒更浓,情到淮滨处。淮滨,这座美丽的豫南绿城,我会常把你挂记在心间的,不只因为你的美丽风景,更因为那里有更美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