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红卫兵那阵子,李建明正戴着红袖章,拎着浆糊桶,满学校贴革命大字报,要造老师和校长的反。有一天,同学杨娜问他,你要邮票么?全国山河一片红,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伟大胜利的纪念邮票。杨娜是他的同桌,因为父亲是革命烈士,红卫兵都不当了,到邮电局当了营业员。因为上学时,总抄李建明的作业,所以,见面总有话说。那时候的李建明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一张邮票八分钱,一版邮票要好几块。他想伸手向父亲要,张了几次口,又把话咽了下去。父亲是个营业员,每月三十八块钱,要养活一家五口人,他的学杂费,每每托到班里的最后几名才交上去。想来想去,还是没有钱,只好回应杨娜说,他不喜欢集邮,算了吧。杨娜只好把为他准备的邮票又卖了出去。从那以后,李建明就觉得没有面子,这红卫兵当的连八分钱的邮票都买不起,干脆见了杨娜都躲着走。为此,他难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像是错过了和好朋友结伴出游的机会。

后来,李建明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来到皮店公社插队落户,当了一名下乡知青。他向毛主席写了决心书,要扎根农村,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做毛主席的好知青。他不怕苦,不怕累,犁耧锄耙都学会。贫下中农都夸他是个好知青。所以,当洛阳拖拉机厂到县里招工时,生产队第一个把李建明的名字报了上去。

不巧的是,李建明那几天吃了从集上买回的病猪肉,上吐下泻还发烧。吃了大队赤脚医生开的几副草药也不顶用,躺在床上说胡话,错过了招工体检,让知青点的另一位男知青,顶他的指标,去洛阳拖拉机厂当了工人。后来,这位男知青逢年过节时,回乡见了李建明的面,就讲大城市的事,车间比市场还大,机器轰鸣作响,出门就坐公交车,住的是楼房,春天还能看牡丹。说得李建明浑身乱痒,谁叫自己吃了那一顿病猪肉呢,不然,这好事不都是自己的么。

后来,李建明招工到县农具厂当了工人,他工作肯干,总是先进,还当了车间主任。只可惜后来企业改革,县里的工厂一股脑儿倒闭了。李建明成了失业工人,厂里也不叫买断,也不给一文钱补偿。李建明一家的生活立马陷入困顿,厂里的下岗工人商量来,商量去,决定到南方打工去。李建明却不愿意去,说南方潮湿,天太热,总是刮台风,还不如在家门口混口饭吃。于时,李建明东挪西借,在县城里开了一家小卖店,靠做点小生意,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几年过去了,去南方打工的工友,陆续回乡探亲了。他们衣着光鲜,穿金戴银,口气很大。有的说,在深圳买了房,买了车。还有的说,开了工厂当了老板,买了股票,赚了大钱。李建明听了只是叹息不已,妻子一个劲儿埋怨他,这么好的机会,你不去南方边打工,天生一个受罪的命。李建明面红耳赤说,有些机会,就整天围着你转,你不伸手,那机会也不是你的,等你想伸手时,机会就跑了,机会从来不等人。

人在世上混,是要等机会的,但机会不会等人哟。机会就像一列正点出发的高铁,你错过了上车的时间,就只能乘下班车了。

 机会从来不等人  第1张

有一个年轻人,离开了家乡行色匆匆走在路上,对路边的景色和行人全然不顾。有一个人突然拦住他问道,小伙子,你要干什么?为什么连谁都顾不上看一眼呢?

年轻人头也不抬,还是急急忙忙地向前走,只是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句,别拦我,我正在寻找机会呢。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年轻人已经长成了饱经风霜的中年人,常年跋涉的艰辛已经布满他的脸庞,他依然行色匆匆地疾走在路上。

又一个人,拦住他问道,伙计,你走得这么急,要干什么去呀?

中年人还是谁也顾不上看一眼,只管走他的路。还是扔下一句话,别拦我,我在寻找机会。

时光飞逝,二十年又过去了。中年人已经满头堆雪,步履蹒跚,但他仍然不屈不挠地在路上行走。

一个人拦住他问道,老人家,你还在寻找机会吗?

老人仍然语气坚定的说,是的,我在寻找机会。

当老人家说完这句话,不经意间打量一下问话人,不禁大吃一惊,眼泪也扑噜噜地滚下来了。原来问话人,就是机遇之神,他寻找了一辈子,机遇就在身边,他却从不抬头看一眼,就擦肩而过。

李建明已经垂垂老矣,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回首往事时,他不怨天尤人,也不和那些混在体制内,小有权势,腰缠万贯的人攀比。他说,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错过了,升官发财的机会,但你仍然可以过老百姓的穷日子。这也是一种机遇,毕竟有千千万万的人,挣扎在社会的底层。随遇而安难道不是人生的一种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