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京戏《逼上梁山》,说的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遭高俅陷害,走投无路,只好冒着大雪上了梁山的故事。梁山好汉大多和林冲一样,都是被逼无奈,忍了又忍,实在活不下去了,才上了梁山的。
也有兴高采烈,自觉自愿上梁山的。智多星吴用就是另一番景象,吴用人称智多星,腹内藏雄兵,读过万卷书,但是这个人才一直未被组织部门发现,得不到提拔重用,只好在乡下教书,按说教书先生也是个不错的职业,搁在今天要考试才能上岗,竞争很激烈,但吴用并不热爱本职工作,总想跳槽挣大钱。所以他就四处串连走动,当他看到刘唐和雷横争斗,就把教书的事扔在一边,跑出来看热闹。听说了有夺取生辰纲这事,就闻之大喜,跃跃欲试,主动联络,认真谋划,必欲取之而后快,智取生辰纲是吴用革命生涯的首次尝试,也是非常成功,成为典范的革命行动。
闹革命,一个人闹成不了气候,要有个小团伙,拉帮结伙才行,吴用有这方面的才干,他首先想到了石碣湖边的三个渔民,他们是阮小二、阮小五和阮小七。
石碣村算不上鱼米之乡,但靠着石碣湖,绿水青山,有鱼可打,捕鱼很辛苦,还能有饭吃。就像阮小五唱的那样,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几千年来,这是老百姓的心理常态,他们痛恨贪官污吏,但心里却衷心拥护封建王朝。吴用正是利用基层百姓的普遍心理,来到石碣湖边进行革命发动工作的。
阮氏三兄弟都是捕鱼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石碣湖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良好,清早起来去撒网,晚上归来鱼满仓。劳作之后喝点小酒,玩点小牌,哼个小曲,也算幸福生活了。虽然三兄弟不读书,不看报,也不上网,但对国家大事还是关心的,对官场腐败非常痛恨,时常议论一二,骂上几句,这和当今人们喜欢上抖音、斗地主和发朋友圈不同,石碣湖边的打渔人喜欢议论领导,关注时事,这也是阮氏兄弟上梁山的原因之一吧,说到底,阮氏兄弟是有政治敏感度的,并不是只关心妻子儿女、柴米油盐。
阮小二说,如今该管官司,没甚分晓,一生糊涂。千万犯了弥天大罪的倒都没事,从阮小二的这番话可以看出,宋朝的官场腐败,百姓是有感觉的,还很强烈,因此断定阮氏兄弟不满腐败,就要上梁山闹革命,恐怕言之过早。骂腐败和上梁山毕竟是两回事。
撺掇阮氏兄弟上梁山,是吴用开展革命立传发动工作的首次尝试,在耐心听取了阮氏兄弟的心声后,吴用直奔主题,开门见山说,你们三位兄弟在这里,不是我坏心术来诱你们,这件事是个非同小可的勾当,今朝内蔡太师是六月十五日生辰,他的女婿大名府梁中书,即日起解十万贯金珠宝贝与他丈人庆生辰,今有一个好汉刘唐特来报知,如今就要请你们去商议,聚几个好汉,向山凹僻静之处,取此一套富贵,不义之财,成此一事,不知你们意下如何?
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当然不可,但拿贪官的金珠宝贝就是另一回事,阮氏兄弟闻此,不免有些心情激荡,平日里在石碣湖里打渔,风里来,雨里去,混个温饱而已,如今有了十万贯金珠宝贝摆在那里,只要伸一伸手,就是自己的了。你说,这能不叫人心向往之吗。
一面是百姓的生活不易,一面是官员的金山银山。这十万贯金珠宝贝,放在今天并不算啥,和徐泽厚之流的车装船载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宋朝时候生产力落后,没有手机支付,给丈人祝寿只有把金珠宝贝装进包里,肩挑人扛,长途跋涉。你说,这不叫人眼红吗?
吴用的革命理论是,只要是官员的不义之财,咱老百姓都可以,以任何理由,任何手段夺取之。听了吴用的鼓动,阮氏兄弟早已按捺不住,摩拳擦掌了,恨不得立刻前往那十万贯金珠宝贝跟前,一把手抢夺过来就是了。
从此,石碣湖边少了三个捕鱼能手,梁山大寨有了三个水军头领,从打鱼为生的船民,到打富济贫的好汉,阮氏三雄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根本改变。
鼓动阮氏兄弟上梁山闹革命,是吴用立传思想的成功实践,展示了吴用做立传思想工作的才干,吴用不愧是个革命宣传家,应该为吴用点一个大大的赞。
石碣湖边的吴用,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和思考。